
记者:请结合大运河文化遗产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大运河不仅是文化带也是生态带、经济带、城镇带?
陈之常:淮安与大运河相伴而行,共同走过了2500多年岁月。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实现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连通,其北端就在淮安境内。
纵观大运河发展历程,淮安是极少数完整见证中国大运河历经邗沟、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有着“运河之都”称号。大运河淮安段不仅历史底蕴深厚,而且发挥着水利航运、南水北调、防灾排涝、景观生态和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

围绕建设内河航运中心、发展枢纽经济,充分发挥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功能,切实加强与沿海沿江港口互联互通,目前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3亿吨、居全国首位,全市干线航道里程231公里、居全省第二,淮安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20万标箱。
记者:走在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前列,如何以生态治理与修复,唤醒大运河的勃勃生机?
陈之常:近年来,淮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大运河生态治理与修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严格划定运河沿线生态红线,全面实行四级“河长制”及“断面长制”,统筹推进大运河全流域河道水质提升、湿地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
深入推进大运河沿线“263”专项行动,有序推进西南化工片区及沿河化工企业搬迁工作,着力解决“两违、三乱”问题,运河周边整体环境得到持续改善。2019年央视中秋晚会在淮安里运河畔成功举办,向全球充分展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运河治理成果。

我们还将系统开展沿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航船舶污染防治、区域截污纳管建设,以及河岸河滩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内容,写入了全省首个专门性地方性法规《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原则,努力将大运河生态优势转化为推动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劲动能。
记者:最近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沿大运河地区,要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如何以项目化思维来推进任务创新落实,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
陈之常:去年以来,我们围绕省委“用项目化思路推进国家规划落实”的要求,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赋予淮安的“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瞄准“千年漕运看淮安,天下运河看淮安”目标,系统谋划、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遗产保护、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各类项目建设,今年就计划投入15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1个。
遗产保护方面,我们将扎实做好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淮阴运河船工号子等非遗项目保护,统筹推进板闸遗址公园、泗州城遗址公园、清口枢纽等遗产保护工程。
环境保护方面,持续推进运河沿线铁路、高速公路、航道环境整治和干线航道非法码头及浮吊作业点治理,加强京杭运河淮安段危险品运输船舶管控,开展船舶LNG动力改造,强化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主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水文化展示工程。

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与运河并行的滨河大道景观路,全面完成里运河文化长廊慢行系统、人文自然景观、滨河绿化带等工程,持续改善运河两岸交通微循环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能力。
文化旅游方面,启动中国水工科技馆、运河会议中心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方特主题乐园、中国漕运城、清江浦1415街区等重点文旅项目。
来源:淮海晚报综合整理自“北京西路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