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淮安农村迎来大变样!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833.jpg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关键。近年来,淮安找准产业定位,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产业,精心谋划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助力脱贫增收,增强“造血”机能,激发内生动力,逐步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1
龙头带动
让产业扶贫走得更稳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839.png
走进淮安区苏嘴镇建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水泥路、明亮的路灯和错落有致的绿化,俨然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谁能想到,五年前的建仪村还是“一穷二白”,2015年,建仪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贫困人口多达6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省定经济薄弱村。2016年,建仪村积极向上争取200万元扶贫资金,与江苏天裔鸽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入股两个鸽舍,以股金分红的形式获取收益,村里当年就获得了16万元分红。“我们的鸽舍分红收益,全部分给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这个分红每年都有。”建仪村党总支书记汤其美说。如今,建仪村已彻底拔了穷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843.jpg
近年来,淮安通过“政府+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淮安区百斯特农业蔬菜生产及初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打破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割裂的状态,蔬菜初加工在田间地头完成,帮助企业达到“省工、省本、省资源”目的,同时,村集体获得租金收益,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农业生产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2
科技助力
让产业扶贫效益更高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854.jpg
涟水县南集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建有智能温室40幢9240平方米,采用科技化手段培育杏鲍菇、草茹、松茸等食用菌,实现了全年全季节生产,年可向市场供应食用菌产品2400吨。“项目总投入760万元,按照我们固定资产投入6个点收益,去年光新合村就获得收益24万元,现在新合村已经顺利脱贫。”涟水县南集镇人武部部长仲一飞说。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858.jpg
脱贫致富离不开科技助力,淮安积极借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推动产加销一体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让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淮安区车桥镇投入省农业产业富民资金680万元,在卢滩村实施芡实生产加工项目,引进新技术,拉长产业链,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苏嘴镇沙吉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过去西瓜种植收益不高,2018年,村两委班子带头,流转土地300亩,在淮安市农科院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瓜稻轮作,当年就有30多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村集体年增加收入近20万元。
3
“飞地”“抱团”
让产业扶贫带动更准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902.jpg
微信图片_20200720145905.jpg
淮安还采用“飞地”“抱团”等方式,跨村、跨乡镇建设项目,统筹实施项目,增强项目抵御风险能力。涟水县涟城街道张罗村、成集镇条河村依托现有食用菌产业基础,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富民、扶贫等资金,在涟城街道季庵村、成集镇条河村等区域“抱团”实施食用菌项目,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载体平台。食用菌“飞地”项目,每年可为张罗村增收约13万元,条河村每年增收约7万元。红窑镇新灯塔村、岔庙镇荣锦村采取“飞地”模式,在红窑镇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大棚芦笋基地项目,建设连栋大棚、钢架大棚、冷库等设施,红窑镇李庄村、新灯塔村及岔庙镇荣锦村合计每年增收24万元。
截至2019年底,淮安累计实施农业产业富民项目52个,带动100个以上村集体增收,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00多万元,直接带动1500户以上低收入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方式增加收入。
来源:无线淮安

原文阅读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