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

淮安专门组建大运河淮安段遗产保护管理领导小组,协调推进后申遗时代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为切实加强对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组织领导,淮安市委市政府全省率先探索“建管办+集团”模式,组建了市大运河办和市文旅集团,统筹推进全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各项工作。
研究制定《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出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红线。
梳理盘清淮安境内大运河文化资源家底,建立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
实施大运河监测平台提升工程,实现市级以上文保单位全覆盖,确保对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与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实施数字化监控。

紧扣大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淮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组织“清口枢纽·科技之光”大运河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主题论坛、创新开展“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系列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大力讲好运河故事。

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入,淮安主动接轨国家战略部署,聚焦“千秋淮扬”文化高地定位,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形成“136”工作布局——聚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一个核心”,统筹建设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三条廊道”,重抓标志性项目建设、创建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开展文化主题活动、运河主题外宣行动、创新管理体制、优化保障机制等“六大重点”工作。

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旅项目入手“开疆拓土”,导入国家文化公园LOGO标识系统,深度挖掘弘扬淮安漕运文化、运河河工文化等特色文化,把“清净运河水”作为建设运河生态廊道建设的首要任务……目前,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幕已全面展开,推出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深入挖掘放大大运河文化独特资源禀赋,着力彰显“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特质,努力将淮安打造成“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的最佳目的地。
来源:淮安发布